重庆石桥铺殡仪馆|重庆市石桥铺殡仪馆电话:023-68660679|石桥铺火葬场

咨询服务电话:

023-68660679

居丧守制的起源

点击次数:345   更新时间:2023-02-07      来源:本站

居丧在中国起源很早。孔子说:“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。(《论语·阳货》) 《孟子》还说,“三年之丧”是夏、商、周三代的礼物,并说舜崩,人如丧亲,服丧三代 ,反映了三代“君亲合一”的社会体制。 

由于缺乏文献,舜时代的丧葬情况不得而知。现存文献中最早的居丧记载是商王帝太甲居桐宫服丧3年,“王建桐宫居忧。孔颖达疏:“既不知朝政,只行居丧礼。居忧位,也叫服治丧礼。太甲是商汤的长孙,登位三年仍“不明、暴虐、不遵汤法、乱德”",伊尹被阿衡(相当于丞相)放逐至桐宫三年,朝政由伊尹主持。桐宫是商汤葬地,太甲在那里为祖父住丧兼思。后悔被伊尹接回,还政于太甲(见《史记·殷本纪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尚书》等书)。然而,应该指出的是,这些史料或多或少已经被先秦儒家“修改”,因此,很难准确地指出葬礼的起源。然而,研究人员普遍认为,至少在西周末,葬礼已经基本形成。因此,它的正式定型和倡导与儒家有关。

西周是三代礼制最完整的时期,包括对居葬礼的详细规定。在《三礼》一书中,它们是研究居葬礼的最原始信息。

春秋战国时期,“礼崩乐坏”,社会处于大动荡之中,居丧礼也受到冲击。孔子弟子范迟公开怀疑“三年葬礼”的合理性,因此受到孔子的谴责。由孔子及其弟子、再传弟子组成的儒家学派,以“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”为由,极力倡导三年之丧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达之丧”。其理论依据是“孝”。他们以葬礼为实施孝道文化的基本环节之一,塑造优秀的个性,作为建立社会秩序和治理世界的起点。因此,“三礼”之书和先秦儒家经典中有大量关于这方面的讨论,并为未来2000多年中国社会实施了“孝治天下”"它提供了理论来源。以身作则,率先执行。

,孔子死了,“葬鲁城北泗(水),弟子们都服了三年"。这是执父丧礼。“三年心丧毕,相诀而去,则哭,各复尽悲;或者复留。还有人继续留下来。孔子临死时,子贡是个商人,所以他在墓边呆了三年赎罪。孔子弟子和鲁人往从冢定居的人有100多个,形成了居民区,称为“孔里”(史记·孔子世家)。著名军事家吴起在家乡为乡党笑,他怒而杀,逃跑,发誓“不为卿相暂不归家”。他在孔子弟子曾子门下读书,后逢母丧,不归曾子鄙其人,与之绝交(史记吴起列传)。后人以吴起为“不孝”的典型例子。晋书段灼传云:“吴起贪官,母死不归,杀妻求将,不孝之甚。“杀妻求将是指齐改鲁,有人推荐吴起为鲁将,但有人说吴起妻是齐人,吴起为鲁将是不合适的。吴起闻,回家杀妻,为鲁将,大败齐师。“不孝”在儒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罪行,儒家以此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起点,不孝必然不忠,所谓的“忠臣出于孝子之门”。

滕定公去世,太子派人咨询孟子,准备行“三年之丧”。原因是我们的宗主国鲁国从来没有实施过,我们的先君也从来没有实施过;对于葬礼,我们仍然应该是庭祖制①。这是公元前3世纪,孔子去世了 200 多年来,居丧在诸侯公室公开遭到强烈反对,并表示鲁、膝从未实施过三年之丧。是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,还是因为长期没有实施而成为祖制?孟子也没说清楚。历史上,200 一年完全可以形成传统。

丧葬与中国古代大农业经济性质和宗法制度有关。正如上述,中国古代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,形成了广阔统一的农业区。华北平原与渭河平原、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,大于整个西欧。在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的帮助下,古人有效地统治了一个庞大的农业帝国。居丧以“报恩祖先”为理论旗帜,是宗法制度和孝文化的直接体现。并成为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杠杆。

与此同时,三年的丧葬使一些人长期脱离社会生活,这将减少社会活动的参与者,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社会能量过剩。